溶血性贫血主要发生幼犬吗?
“溶血”这个词在临床宠物医疗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是其引发的疾病却常常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刚刚发生的狗咬人事件,导致被咬伤的小朋友出现急性溶血反应,幸好抢救及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之前还发生过一只小猫吃了一只老鼠后全身发黄,经查原来是溶血性黄疸。 那么什么是溶血性贫血呢? 溶血性贫血是因为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由铁蛋白结合的亚铁血红素构成)含量降低,甚至完全缺失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 造成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可分为遗传性(自体免疫性)和获得性两种。前者是由于基因缺陷引起细胞膜上结合珠蛋白的抗原表位减少或缺失,从而使机体对自身红细胞的不耐受作用增加,继发溶血性贫血;后者多是由于外部原因导致,如输血不当、寄生虫感染等。 无论哪种原因的溶血性贫血,都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如果是遗传因素引起的,一般在出生时或者出生后不久就会表现出来,患犬会出现食欲下降、异食癖、消化不良、吸收不良、腹泻呕吐、生长迟缓等临床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持续进展,犬会逐渐消瘦、乏力,出现呼吸困难、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对于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通常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首先可以观察到的是血液颜色的变化,由于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如果红细胞大量破坏,则铁元素会释放到血液中,使血液呈现淡黄色;此时建议立即就诊,通过化验检查明确病因并尽早治疗。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重度溶血会引起不可逆的器官损伤乃至衰竭,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障碍等。如果没有得到救治,患犬通常在3-5天内因为循环衰竭而死亡。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溶血性贫血,其病理机制基本相同。在发病初期,病变主要以脾、淋巴结等脏器微小血管内的血管壁为出发点,逐渐扩展至大血管及全身组织。由于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外界有害物质无法侵入体内,所以初期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仅出现轻度贫血,在体表不易发现异常,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器械才能发现临床表现。随着病理进程的发展,毛细血管管腔渐渐堵塞,红细胞数量急剧减少,机体代谢能力不足,出现中毒症状明显,全身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并出现口腔溃疡,口腔鼻腔粘膜糜烂,全身体毛脱落等全身症状。